[内容提要]潮汕是一个具有独特而优越地理环境的地域。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潮汕人精细的社会生产,造就了潮汕人精明的文化心态,从而使潮汕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精细特色。 [关键词]地理环境潮汕传统文化特色精细性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潮汕传统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果。多数学者认为,潮汕传统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精细性,潮剧、潮乐、潮菜、潮汕工夫茶、工艺美术等,无一不显示着鲜明的精细性。那么,潮汕传统文化何以形成鲜明的精细性特色呢?笔者认为,造成潮汕传统文化精细性的原因诸多,其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特色具有极大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一个地球表层系统,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结合成的统一整体。人文地理环境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以及政治、人口等。 文化特色是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化共同体内部本质特征的表现。它显示着各种文化形态的差异。人类文化总是“民族的”、“区域的”、“时代的” [1],而民族的、区域的、时代的文化无一不显示着自身的特色。语言、民俗、饮食、建筑、戏剧、音乐、工艺美术以及文化心理等都是文化特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昭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样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赋予不同文化以不同的特色。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因此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前提。人类是在与自然界的现实对象关系中,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动态发展中创造文化的。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生活,从中创造文化;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也塑造人类,塑造文化。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也就谈不上文化的生产、创造。因此,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前提。 然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千差万别的。有高山、平原、草原,也有大海、江河、沙漠;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也有恶劣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社会分工的天然基础,它制约着人类和自然作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马克思指出:“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力资源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2]处于人类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类各分支,总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着如何按照地理环境的特征来选择最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自然作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地理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化关系中赋予特定的文化类型以地域的或民族的特色。如汉民族崇拜五谷神、土地神,其古代艺术大都同土地、水源、气候和农业有关;而希腊人崇拜海神,风和日丽的碧波粼粼大海使人们的全身心浸透着沁人心脾的美感,爱神和美神由此应运而生。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昭示,各民族文化中,那些与自然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方面,都是对大自然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因而都具有地理环境所规定的特色,无论是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上,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文化特色形成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人类活动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包括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就是特色文化。但是,地理环境不能直接产生文化,不能直接造就文化特色。地理环境对文化及其特色的影响要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来实现。这个中间环节就是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地理环境只有通过人类活动这个中间环节才能给人类文化以影响,而人类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才能“消化”和“吸收”自然界所给予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种族进而是民族的不同外貌、与自然界作物质交换的不同手段和方式、衣食住行的不同生活风貌、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乃至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同特征,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 而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及其特色的形成发展生产影响的中间环节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生产力。列宁曾经指出:“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的地方、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而生产力的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性。”[3]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受到的生产力的制约不同,相同的地理环境会对人类及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总之,没有人类活动,没有人类应对自然界的挑战和能动性,自然界是决不能单独创造出文化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类活动这个中间环节,地理环境对文化特色的影响和作用就无法谈起。正如美国学者菲利普·巴格比所指出:“地理环境只能是一种必要的或有限的条件……只是一种流动的存在,应该有人类来决定。”[4] 二、潮汕地区有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 潮汕地区通常是指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辖的区域,它是一个自成单元的区域,有着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潮汕地区位于东经115°06″~117°20″、北纬22°53″~24°14″之间。它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台湾隔海相望,南濒大海,东北部与福建毗邻,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潮汕“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亦东南之雄郡也”[5],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1.潮汕平原作为广东省第二大平原,土壤肥沃,“平土可耕,高土可种。”[6]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2.境内河流众多,韩江、榕江、练江、龙江、黄冈河等,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大有利于农业灌溉。 3.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长,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左右,平均每天6小时;阳光充足,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1℃~22℃之间,夏长无酷暑,冬暖无霜冰,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300~2200毫米之间,非常有利作物生长,水稻、番薯、玉米、甘蔗、蔬菜、水果等作物在这里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 4.依山面海,有漫长的海岸线,长达325﹒6公里[7];有众多的岛屿,共有126座;有良好的港湾,柘林、南澳、樟林、东里、打濠、海门、神泉等都是著名的港口,发展海外贸易有良好的条件。 5.有良好的渔场,面积大约3﹒2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超过136﹒9公里,占广东省滩涂面积的40%[8],是海洋捕捞和海产养殖的重要场所。 (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潮汕平原有山有海有平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地处热带北端,植物资源丰富。已经鉴定的植物有1976种,分隶241科。[9] 2.海产资源丰富。海区内有鱼类700种,其中近海鱼类471种,主要捕捞的经济鱼类有100多种,包括经济价值较高马鲛、鲳鱼、鲨鱼、带鱼、海鳗、石斑鱼等;还有甲壳类(主要是虾、蟹)、贝类、刺皮动物、爬行动物和藻类等,其中贝类就有117种。[8] 3.金属矿藏资源相对贫乏,但是,花岗岩、石英砂、瓷土等十分丰富,质量也较高。 (四)人多地少。 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潮汕地区较早就有居民休养生息。秦汉以后,中原人民不断南下。特别是北方多战乱,而潮汕气候条件、生活条件都相对优越,加上潮汕地区为“省尾国角”,是一个相对自成单元的区域,政治比较安定,因此,历史上出现了中国人民不断南下人潮的壮观。中原移民的增加,导致了潮汕人口的急增。由唐代元和年间的“州户有万余”到宋元丰年间的74682[10]户,为唐代户口的七倍,仅次于广州府,居全省第二位。迄明代嘉靖年间增至89312户,人口518794人[11],成为广东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清宣统二年(1910年)发展到644688户,54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1/16。[12] 随着中原移民的不断增加,至明清时期,潮汕已经变成一个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于是,潮汕地区出现了一个较为凸现的社会问题——人多地少。据有关资料,潮汕地区每人平均耕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1156亩;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降为209亩[10];至1964年只有127亩。[7]因此,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潮汕人一个沉重的心结。 (五)相对封闭。 潮汕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东南面海,苍莽的凤凰山、莲花山、大北山、小北山、大南山、南阳山和桑浦山等七大山脉连绵起伏,于北、西面竖起一道难以翻越的屏障;滔滔的大海则因生产技术的落后而使得古代潮汕人望海兴叹。而潮汕偏居东南一隅,素称“省尾国角”,远离中央,受政治的冲击较小。因此,古代的潮汕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自成单元的小区域。这是潮汕地区地理环境独特的最大表现。 总之,潮汕地区有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这一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对潮汕的社会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必然对潮汕传统文化生产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三、地理环境造就了潮汕传统文化的精细性 (一)地理环境赋予了潮汕社会生产的精细性。 1.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潮汕农业生产的发达,人多地少则造成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潮汕土壤肥沃、气候优越、灌溉方便,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考古发现的商代遗址有高达70厘米的大型口尊的烧制,反映了潮汕地区在三千年前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秦汉以后,潮汕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日益繁荣。唐朝的“稻得再熟,蚕得五收”[10];北宋的“稻田千万顷”,“处处尽蚕麻”;“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天”[10],无不显示了古代潮汕地区农业生产的发达,农业经济的繁荣。南宋诗人杨万里对潮汕农业的发达就发出这样的赞叹:“地平如撑树成行,野有邮亭浦有梁。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10] 虽然农业生产相对发达,但是,潮汕农业生产的发展一直受到人多地少的制约。这就迫使潮汕人思考着如何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把潮汕人逼上精耕细作的道路。“为了更高产量的农产品,农民在有限的耕地上投放了更多的劳动力,甚至不惜用绣花的工夫来种田,把传统的精耕细作推向极致。”[10]于是,“种田如绣花”成了潮汕农业生产方式的最突出特点。 (1)多熟制的创设。据《三阳志》称:“州地居东南而暖,谷尝再熟。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曰稳禾……若粳与秫各一熟,非膏腴也不可种,独赤糙米为不择,秋成之后为园,若田半植大、小麦,逾岁而后熟,盖亦于一熟者种耳。”[13]乾隆十三年(1748年),潮阳县令李文藻《劝农诗》有“三熟何烦酒一壶”[14]句。一年数造的多熟制,使潮汕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耕作制度的创新。潮汕先民特别是宋代以来的潮汕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逐步探索了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等一系列耕作制度。清末,澄海县农民用水田、沙田改种甘蔗和柑橘,至民国时期初步形成轮作制度。旱田种植,有番薯水稻、花生—水稻、黄麻—水稻、豆类—水稻等;水田种植有稻稻麦、稻稻菜;园地种植有甘蔗—甘蔗—花生—番薯—番薯四年一轮制和花生—番薯—番薯—菠萝二年一轮制等20多种方法。 (3)耕作技术的精细。犁耙、插秧、中耕等环节都十分讲究。 (4)重视培植良种。潮汕农民历来把选育、繁殖、推广、更新品种作为关键措施来经营。从稻谷、甘蔗到花生、蔬菜、水果、茶叶,从种植到畜牧、水产养殖业,良种迭出。尤其是水稻、花生、蔬菜和种禽。 2.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潮汕商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造就了商业贸易的精心经营。 潮汕南濒大海,潮起潮落,从古至今,勤劳的潮汕人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滔滔的大海总是激起潮汕人的心理冲动,他们梦向大海,从大海索取大自然的赠礼。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优良的港口,使潮汕具备了发展海外贸易的先决条件;潮汕地处闽粤边界,韩江、榕江、练江、黄冈河等江河提供了舟楫之便,为潮汕发展内地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土特产;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也为商贸经济的发展和发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潮汕地区的商业贸易一贯十分重视,也比较发达,成为古代中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 在绣花式农业的陶冶下,潮汕商人从实际出发,寻求并实行“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之道,向“精”字发展。由于缺乏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大工业作背景,潮汕传统的商贸大多是小字辈,小商小贩。但是,他们从小做起,点滴积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因此,长期的商贸活动,使潮汕人精打细算、苦心经营,锤炼出精明能干的素质,潮汕商人因善于经商而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3.优越的地理环境为潮汕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潮汕农业生产相对发达,潮汕先民则以丰富的农作物作为原料,大力发展刺绣、竹雕、木雕、竹帘、织席、麦杆制品等手工业生产;潮汕平原有良好瓷土,已经发现的瓷土矿床就有21[12]处。这就使得潮汕人发展瓷土业有着良好的条件。距今五六千年前的陈桥贝丘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陶器。而唐宋时期潮州笔架山的白窖村生产的陶瓷更是闻名遐迩,陶瓷业成为潮汕一大特色产业;潮汕沿海山地多花岗岩,占山地面积的50%左右[8],这就为潮汕人从事石雕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潮汕先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赋予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并且取得辉煌成就。据《岭南民间百艺》一书记载,潮汕民间手工工艺品类就有37种。[14] (二)精细的社会生产培育了精明的潮汕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养一方人。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造就了潮汕人务实精神,更是陶冶了潮汕人精明的文化心态;而商贸经济中的精打细算,也培育了潮汕人精明的文化心态,使潮汕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手工业生产的发达,陶冶了潮汕人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推陈出新、不断创造的积极向上精神。总之,精细的社会生产培育了精明的潮汕人,而精明的潮汕人在精细的社会生产中创造了精细的文化。 (三)精细的社会生产造就了潮汕传统文化的精细性。 1.精雕细琢的工艺美术。 由于人多地少,生活空间狭迫,许多潮汕人转向手工业生产。生产出潮锈、陶瓷、木雕、石雕、贝雕、根雕、竹制品、草制品、藤制品等等工艺品工艺精湛,绚丽多姿,有“南国名花”之称,同潮剧、潮乐并称为潮汕文化三大精华。其中,最具盛名的 是陶瓷、木雕和潮锈。 如潮州金漆木雕,它与浙江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两大民间木雕体系。潮州金漆木雕有浮(凸)吊、沉(凹)雕、通雕(多层)、锯通(单层)雕、圆雕(立体多面可观)五种技法形式,而以多层镂通集成其大成。艺人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场面庞大的复杂的内容,密而不乱,处处精细,令人玩味无穷。潮州博物馆藏《湘子桥图》浮雕,仅由两块各高54厘米、宽32厘米的木雕浮雕构成,将“十八梭船廿四舟”的湘子桥、桥墩上的亭阁和镇水 牛,桥头的东门楼,以之字形构图尽收入画,体现了艺人的构图匠心和高超技术。 2.高洁雅致的潮州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15],名闻海内外,它以其工夫深而著称。潮汕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的多种因素”。[16] 潮汕工夫茶的“工夫”,讲究包括茶叶、用水、茶具、冲泡和品尝,而以冲泡和品尝出名。其中,“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环节最为生动,成为脍炙人口的工夫茶诀。张华云先生将产生工夫茶概括为“和、爱、精、洁、思”五大特征,而综观工夫茶的用水、茶具和一整套冲沏工夫,都贯穿着一个精致、精美的精字。[15] 3.精美可口的潮汕菜 潮汕人种田精细,做工精细,饮食也讲精细。特别是潮汕小食(包括 品、糕点)的烹制,与潮汕工夫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花样繁多、精美可口。它的用料主要是米 、茨粉、豆、糖、猪肉等。制作小食时,一般都采用印模。印模有多种多样,多为木质凹雕。印模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印出的 品、糕点,形式各种各样,品种繁多。逢年过节行走在各家各户之中,犹如置身于一个大型的工艺美术博览会里面。 除此之外,潮剧、潮乐、民居建筑等,都有十分突出的精细特色。正如杜松年先生所概括的,古雅丰富的潮州话、艺苑的奇葩潮州戏、优美抒情的潮乐、饮誉全球的潮州茶、高洁雅的工夫茶、精美卓绝的工艺品、富有风味的民俗、精明的文化心态[17],充分显示着潮汕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细性。 总之,潮汕地区有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人多地少的严重问题对潮汕人生产了巨大的生产压力,迫使潮汕人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精雕细琢的手工业,精心经营商业贸易,形成精明的文化心态,大大影响了潮汕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因此,精明的潮汕人创造了富有精细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