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潮汕工夫茶俗及其精细的文化特色
文章来源: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1 15:15:00
 

  [内容提要]潮汕人饮食工夫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并且广为流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潮汕人创造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工夫茶俗,而精细特色是潮汕工夫茶最鲜明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潮汕人工夫茶习俗文化特色精细
  习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的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1]它包含了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习俗事象,以及由此产生和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习俗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它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前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习俗,其中就包括了饮茶习俗。中国是一个著名的茶大国,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以中原移民为主要族源的潮汕人,在继承民族传统饮茶习俗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工夫茶俗。
  一、源远流长的潮汕工夫茶俗
  潮汕人喝茶讲究茶叶、茶艺渊源已久,现时可见到的最早的有关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与子野》书:“寄惠建铭数品,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惭悚!”[3]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与苏轼至交。大文学家苏轼在茶艺上亦造诣颇高,“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没有一个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的咏茶诗词的”。[4]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而且当时潮地以福建茶为上品。也是前八贤之一的北宋进士张燮,在步和潮州知州徐璋的《选举人》诗中有“燕阑欢伯呼酩奴”句,[5]欢伯为酒的别称,酩奴则是茶饮谑号,可见宋代潮州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酒后上茶之食俗。至迟到了明代中叶,饮茶已成为潮人民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殷富人家到普通人家,莫不如是。状元林大钦《斋夜诗》有“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句,[6]而从潮州出土的明代戏文曲本,则可了解到当时民间之社会茶俗。
  直至晚清,潮汕工夫茶艺渐扩展成习尚。民国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范围更为扩大。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用以接待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潮谚有:“坐书斋,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为普遍,甚至后来有人说“工夫茶”之称就是因为“做工夫人”喝茶方式而得名;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的消闲。因此喝工夫茶一时成为社会风气。但普通人家虽备有工夫茶具,却没有财力常饮,款待客人或过节之时,方有机会一尝工夫茶,视为一种较高级的消费。饶宗颐先生说:“过去饮茶的人有两种:一是祠堂里的闲人,一是做生意的有钱人。”[7]茶客范围还是有限,一些大行铺还定下门市不能喝工夫茶的规矩。
  20世纪50年代初期,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成更为大众化的习尚。潮汕喝工夫茶之习俗,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嗜之尤甚,即使在经济生活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未能遏止,每月每人供应几角钱的茶末式的茶叶,一样津津有味地品味,而且刺激了人们的饮茶欲望。“文化大革命”中,即使将茶事贴上“封资修生活方式”的标签,归入扫荡之列,依然阻止不了民众的爱好。“文化大革命”一结束,工夫茶在潮汕地区卷土重来,其势为前所未有。几经挫折,喝工夫茶之风尚在潮地始终不衰而越发推广普及,工夫茶成了潮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尽管茶具有所发展,但程式是依旧讲究,为其他地区民间茶俗所难比拟。这也如秦牧所记述的:“我到过全国各个大区,虽然各处人们都懂得喝茶,喜爱喝茶,而且不少地方都能出产十分出色的茶叶……但是喝茶喝得那样认真,那样精益求精,几乎登峰造极的,照我看来,潮汕着实名列榜首而无愧。”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时尚的转变,潮州工夫茶的品茶并未如潮剧那样渐而缩小市场,而是花样翻新,除了家庭喝工夫茶之外,又掀起了工夫茶馆热,仅汕头市,从酒店、加啡店的兼营工夫茶,到专营的茶馆,地摊散座,几乎数不可数。
  二、广为流行的潮汕工夫茶俗
  俗话说:“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能说潮汕话,就必定能讨到一杯茶喝”。[8]无论是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至工棚店铺,甚至田头路边,随处可见一幅幅擎杯提壶,长斟短酌的情趣画卷。冲饮工夫茶成为潮汕地区普遍的民俗活动。
  1.日常起居不可或缺工夫茶
  饮工夫茶是潮汕人日常起居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如三餐,潮汕人把茶称为“茶米”,足见工夫茶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盛情待客的重要饮品。
  在潮汕人日常交往中缺了茶是不行的,“以茶待客”是潮地习俗。潮谚有云,“过门是客”,来客不论是何人,只要进了家门,潮汕人必定奉茶相待。这一习俗在潮剧中就普遍有所反映。如《苏六娘》一剧中的《六娘出嫁》,苏妈叮嘱、教导女儿时唱道:“你油盐酱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又如《荔镜记》第19出《打破宝镜》写陈三到五娘家磨镜,益春请他喝茶:“人客,茶请你。”在如《荔镜记》第17出,描述主人请做工的工匠喝茶。(主人):“师父(即工匠),钟茶待恁(潮语:你)。”(工匠):“小妹,阮(潮语:我)做工夫人,夭有茶食?”(主人):“阮处只见客来,都有茶食。”[9]这几句对话更明确地描述了潮地人无贵贱,只要是客,必定奉茶的习俗。
  3.祭祖敬神的必备之品。
  在潮地,祭祖敬神极为普遍,茶也是必备之品。潮剧《荔镜记》第24出中,夫人唱道:“每月十五供养茶汤,伏事上祖乞人传。”[10]如今潮汕人逢年过节时进行祭祖敬神活动,茶是缺不了的重要供品之一。
  4.海内外潮汕人浓厚的工夫茶情结。
  随着潮人的足迹所至,工夫茶被视为潮人茶艺的代表,广泛地流行到海内外,深深地烙印在外埠人的印象中。寄居异地,尤其是海外的潮汕人,喝着工夫茶,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品着杯杯的工夫茶,心里头回味的是浓浓的家乡情。“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莼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11]张华云的这首《潮汕工夫茶》写的就是工夫茶凝聚、传递的浓郁乡情。
  三、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饮茶礼俗
  潮汕人认为饮工夫茶以三人为佳,少于三人较寂寞,多于三人则较喧闹,故今潮汕人便习惯在茶盘上放三个茶杯;第一冲茶不能饮,因为“头冲脚席,二冲茶叶”,要是让客人喝第一冲茶就有欺负人家之意;冲茶时,不能冲满一杯再冲另一杯,使各个杯里的茶水水色不一样,以视对客人一视同仁;“冲茶无食头冲”。冲出来的第一巡茶,主人不能抢先喝,而要让在座长辈或地声望高的人先喝,之后再从左到右敬在座其他客人,然后才是自家人,最后在全场的人都喝过之后,主人才可以喝茶。如果主人一开始就抢先喝,就会被认为是对客人不尊敬,称为“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敬茶时,茶水不能盛满茶杯,因为茶是热的,客人接水时易被烫,有时还因杯热而失水,致掉落于地,给客人造成尴尬,所以茶满敬人,实是对人不敬,有欺人之嫌,是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当主宾喝茶中间再有客人来时,主人必须撤换茶叶重新冲茶,以表达对客人到来的隆重欢迎,如果不换茶就有“慢客”之举;当茶叶冲了几遍后茶色会变得稀薄“无茶色”时,也要换茶重冲,以表达对客人尊敬之情;客人自己端茶时,要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这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并且对茶盘上三茶杯中先拿哪一杯也很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拿旁边的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接茶时,忌单手;饮茶时,要先就茶杯小心端至上唇边轻闻一下,细细地品味,接着一饮而下,留在杯底的茶汤要顺手倒于茶盘中,把茶杯轻轻放下,不可重手放,否则会弄出很大的杯盘碰撞之声来,使人认为这是“强宾压主”之举,最后还要嘴唇翕动两三下,以回味茶香,也表达对主人好茶及泡茶技艺高超的赞赏之情;当主宾饮了一段时间后,客人如果发现茶色稀薄,主人还不换茶,就要懂得主人对己已冷淡,或是久坐影响其作息时间,是暗下逐客令之意,便要起身告辞,否则就是没趣味,不懂得人情世故,更增主人讨厌之情……
  四、由工夫茶引出的潮汕俗语
  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12]俗语源于民俗事象。潮汕人在长期的饮食工夫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俗语。
  “茶三酒四踢砣二”。即饮工夫茶以三人为佳;“响水未滚,滚水不响”。冲工夫茶用的滚水不可太早也不可太迟,应用“三沸水”;“茶无三推”。当主人敬茶时,客人忌再三推辞;“茶薄人情厚”。茶水虽淡薄,但却充满了主人浓浓的深情厚意;“假力(勤)洗茶渣”。是对有些干了吃力不讨好事的人的讽刺。原来先时潮人泡工夫茶常使用陶壶,陶壶在天天泡茶后,天长日久便会在内壁积附一层茶渣(茶素的凝结物),有这一层茶渣,不用茶叶,光泡水也能泡出茶的香味来,因此,潮汕人喜用有茶渣的陶壶泡茶,这样色味更浓些。而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把这层茶渣洗掉,就会被人嘲笑为“假力(勤)洗茶渣”;“水吼,人走”,指人们白白地坐失机会,错过良缘,它出自一则饮工夫茶的民间故事……
  五、精细——潮汕工夫茶最鲜明的文化特色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文化是由一方人创造。文化的地域性导致了文化的不同特色,从而使地域文化显示出各自的特色。潮汕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13]“潮州茶道,堪称中国茶道的代表”。[14]就潮汕工夫茶的特色而言,主要是“和、爱、精、洁、思”。[15]“精”是其突出的特性之一,是潮汕“工夫茶的本色”,[16]“精细小巧乃为工夫茶道的特征,工夫茶道的命名,实本于此”。[17]综观工夫茶的用水、茶具和一整套冲沏工夫,都贯穿着一个精致、精美的精字。
  选茶:潮人独钟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潮汕凤凰单丛,最受青睐。
  选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井水应常用井中汲取。
  活火:所谓“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潮人煮茶,多用绞织炭。绞织炭的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更有用“橄榄核炭”者,那是以橄榄剥肉去仁之核,入窑室烧,逐尽烟气,俨如煤屑,以之烧水,焰活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如此核炭,最为珍贵难得。余者松炭、杂炭、柴草、煤等,就没有资格入工夫茶之炉了。
  茶具: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唯粗细有别而已。茶壶、盖瓯、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筷、锡罐、茶巾、竹筷、茶几、茶担,共十八种,饮茶之家,必须一一具备,方可称得上“工夫”字。
  烹茶:冶器。泥炉起火,砂铫陶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其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此为初步;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挑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无涩滞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茶叶所含杂质,这就是“洗茶”;冲点。冲法同上;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淋罐。茶壶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烫杯。淋罐已毕,仍必淋杯,俗谓之“烧盅”。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烧盅(盅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洒茶。茶叶纳入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不出;迟则香味进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使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品茶:洒茶既毕,乘热各人擎起茶来,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饮完之后,还要闻闻杯底,领略其余香,品评其气味。如翁辉东先生所赞:“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18]境界至此,工夫茶之味已尽得。
  总之,潮汕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工夫茶文化,具有鲜明精细特色的潮汕工夫茶文化与精耕细作的潮汕农业文化、精工细琢的潮汕手工业文化、精打细算的潮汕商业文化等一起,构成了具有鲜明精细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从而哺育了精明的潮汕人。因此,深入发掘潮汕工夫茶的文化内涵,弘扬潮汕工夫茶的文化精神,推进文化潮汕建设,无疑是我们潮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揭阳市人民政府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办公室 2007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政府大院816室 邮编:522000 电话:0663-8768245

    网站策划/技术支持:揭阳市信息产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