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潮汕岁时节俗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文章来源:汕头市纪委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1 15:18:04
 

■ 陈嘉瑜
  潮汕岁时节俗与中华传统节俗一样,是与我国农业文明发生、发展同步萌芽出现并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调谐人际关系、传承文化观念的禁忌、占候、祭祀、庆祝礼仪和娱乐等约定俗成的活动项目,又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理念的浸淫,得到不间断地延续、变异、丰富和发展。因此,潮汕岁时节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思想和道德操守,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潮汕节俗的结构、节俗的功能、节俗的社会性、价值和意义,传承节俗中的积极因素,摒弃节俗中落后、愚昧的糟粕,对构建和谐潮汕是十分有益的。
  一、潮汕岁时节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丰富多彩、影响广大的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中,自来即蕴涵了厚重真切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而这也正是传统节庆文化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现代化和西化潮流中傲然挺立、与时共进的重要原因之一。”①潮汕岁时节俗也不例外,蕴涵着浓厚的中华传统节庆和谐对称、尊老爱幼、历史意识和乐观向上等几个方面的传统理念,其中尊老爱幼的淑世情怀更是在潮人中一代代传承赓续,历久不绝。潮汕岁时节俗尽管各有主题,但这些节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各节俗不同主题中都同时将尊老爱幼的福禄寿禧和太平团圆的淑世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春节,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潮汕各家各户男女老幼都要穿新衣,放鞭炮,礼祖拜年;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请安祝福,长辈要给小孩利是钱。年幼者对长辈较平日更加毕恭毕敬,礼貌有加,语言应当较平日更加委婉柔从,说吉祥话,禁止粗鲁、挪揄,要尊称长者而不准直呼其名;作客向人拜年必带去成双数的柑,表示送去“大吉”;客人带上的礼物,主人收受多少不拘,但柑必应回赠,表示互致“大吉”;家家户户都要在厅堂桌几上摆上一盘柑和橄榄(取代古时的槟榔)以迎宾客,寄托“宾临大吉”之意。
  潮汕地区另一重大节日是清明节。此时正值大地回春,桃红柳绿,莺飞燕舞,春光无限,潮人最喜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故又称踏青节。但踏青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扫墓,潮人称“挂纸”。各家各户都备办镪纸和三牲品到祖坟祭拜,丹书碑文,修整墓地,剪除杂草,挂上纸条。海外侨胞也常常在清明节回乡扫墓,以示不忘先祖。扫墓时,通常与各个节俗祭祖敬神一样,显示对长辈的尊敬:由家中长辈先行焚香祭拜,然后才长幼有序地渐次祭拜。
  潮人最为重视的除夕,同样也充盈着尊老爱幼的理念。从农历12月24日“神明”上天“述职”之日起,家家户户经历大扫除(俗称“采囤”)、添置新衣、采办年货、选购年画、春联(有文化的人则自己书写或好友间相互书赠)等忙碌之后,便是隆重准备除夕夜围炉吃团圆饭了。除夕日,外出的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潮人围炉与各类节庆团圆家宴一样,老人是核心,是最受人尊崇的角色。开宴前,家人都要先向老人说些诸如“福寿安康”之类的吉祥话,向老人敬酒、为老人夹菜,然后才依次举杯就餐。老人也举杯说些祝福家人吉祥如意,希望孩子聪明晓礼,后生勤奋拼搏之类的祝词。唐代诗人白居易描述除夕夜宴的《三年除夜》与潮汕围炉的情景十分贴切:“晰晰燎火光/氤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通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大/次第来称觞”。饭后,大人们给孩童、成年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然后“守岁”。
  上述三大节日以及潮俗的其他节庆中,儿童往往也是备受关爱的另一群体。从年节的利是钱,穿新衣、元宵的游花灯、清明的放风筝、端午的吃使君子、中秋的“书册糕”(云片糕)、“兔子糕”等食品、玩具和游戏用品,都是专为儿童而设的。而且,每到年节,儿童们即使是贪馋、疯玩得有点出格,大人们也总是怜爱地摇摇头予以宽容,甚至会被认为是为节庆团圆增添了欢乐气氛,充分体现了潮汕传统节庆文化的“爱幼”理念。
  潮汕岁时节俗完全吻合中华传统节庆文化“对一家骨肉团圆氛围的追求与期盼,是十分鲜明而强烈真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团圆是传统节庆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个主题体现和落实在节庆饮食上,便有了团团圆圆的元宵、汤圆、月饼、葡萄、桃、李、梨、瓜等,以喻人间之团圆;选择节日,则喜好选择月圆的十五为期,以圆月象征人间的团圆;节日期间,喜欢合家团圆,同食共餐,以享受团圆美好的气氛”。②
  二、集中体现尊老爱幼的两个节俗——七夕和重阳
  在潮汕岁时节俗中,围绕着老人、孩子而设立的节日俯拾皆是,但最能集中体现素有“海滨邹鲁”美称的潮汕历史文化传统中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莫过于七夕和重阳。
  七夕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原本设立的初衷,是由于“奇数七往往和女性联系在一起,和女子的生长、衰老密切相关,在民间习俗和古老的传说、故事中,七往往还伴随着妇女爱情、婚姻等终身大事和一生休戚的命运之数”,③故称女儿节。它源于一则家喻户晓的古代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所以我国妇女每于夏历七月七日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谓之“乞巧节”。《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七夕节在潮汕地区的另一个独具特色的习俗是体现爱幼情怀的小孩“出花园”。每至七月初七乞巧节(也有在中元节或另择日的),粤东潮语区和客家区的家庭,都要为15岁(虚岁)的男女孩子举办成人礼——“出花园”,表示孩子已长大成人。是日,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都要备办祭品:12碗甜圆和三牲,其中要有一只公鸡(女者用母鸡),葱煮甜豆干和明糖。要将祭品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然后请出花公花妈(也称公婆母、公婆神)的香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后出花园者要将12碗圆每碗都吃上一口,以后就不再拜花公花妈了。潮安、澄海、饶平等地习俗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穿新衣和红皮屐。中午进餐时,出花园者要坐首位,鸡头要让出花园者独吃,取独占鳌头之意。此俗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的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因家贫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林大钦放学回家,路见一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放着一对红联纸,只有独联“雄鸡头上髻”,让路人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林大钦想了一下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甚妙,老者遂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林父将公鸡宰杀煮熟后以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后来,林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此是好兆头,遂在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穿红皮屐。出花园者还要邀来邻里的小孩,一起吃明糖和花生米,一起戏耍,表示从此懂得与人和睦相处。今人常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既已成人,花朵既已结果,不再是花朵就该走出花园。从出花园的习俗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民间的成人教育礼俗,关心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不应在“花园”里嬉闹,而要勤奋向上,争取在学业事业上独占鳌头,在社会上与人和睦相处。这与汕头市规定每年10月8日为成人节,为18周岁者举行成人宣示仪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九字在古代的数字观念中为奇数、阳数,同时又是极数,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因此,在古代,每年三旬的逢九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九月初九因月日皆为九,自然备受重视,故又称重九、重阳,进而被选定为节日之期。”④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重阳节很早就是一个专为敬老的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怜恤孤老的传统美德。南朝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全诗》句:“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就足以证明。古往今来,商客骚人重阳节登高思乡,怀念家中老人,盼望亲人团圆的诗句可说是汗牛充栋,仅次于中秋和清明的诗作吧。其中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具代表性。
  重阳节在所有潮汕岁时节俗中,是唯一不用祭拜,只进行一些专门敬老活动的节日。但此日潮人除了敬老之外,仍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每家每户都要在此日炒香饭,吃芝麻团和远足登高。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0年决定,每年重阳节为老人节,我市各地城乡也于每年此日开展一些集体敬老活动,各单位常组织上门慰问百岁老人、孤寡老人并赠送礼品、钱物,或组织老年人开展爬山、旅游的文化活动。潮汕地区还有一些地方更为急切,单独确定老人节的。如潮南两英镇鹤联村,从1986年开始,确定每年4月7日为老人节。该村有许多海外乡亲十分敬重老人,每年清明节借回乡扫墓之便,向老年人赠送礼品、与老人叙旧。村政府为支持侨胞的敬老情怀,便确定了本村的老人节,开展集体敬老活动。每逢此节日,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便集中到村文化室,由村委村政府主持,给老年人赠送礼品,表彰老年人的功德,与海外乡亲联欢,开展文娱活动。平日,老人们也常到文化站的敬老室中活动。
  三、在传承节俗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研究潮汕岁时节俗,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流传千载的习俗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具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
  1.潮汕岁时节俗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潮汕岁时节俗凝聚着历代潮汕先民的智慧,承担着引领中华文化传统的使命,经历代先民的精心呵护日渐形成的传统习俗。我们的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有一个甚至是几个美丽的传说,作为这些节日形成的出实和典故。这些典故大都分别充盈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亲情、企盼团圆安定、对前贤先哲和英雄人物的缅怀与崇拜、对真善美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情结。这些浓厚的文化积淀经过一代代前贤先哲结合由天象、物象、气象确定产生的历法和节气,经过巧思佳构,逐渐形成各种纪念性的日子,再由这些纪念性的日子形成周期性的节日之期,又经过人们运用不同的禁忌、占候、祭祀和庆祝形式,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期中不断沿袭、增删、变革,才逐渐被固定为传统的节俗,并在这些节俗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2.潮汕岁时节俗遵循“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理念,顺乎自然规律而承传永远。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特色是“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潮汕传统节庆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正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按节气和月之朔望来择定节日。这种择定方法,我们不能将之简单地视为“术数”,而应从节气(即气候)的变化,万物生长的规律和人们身体在适应四季变化等方面去认识节俗择定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春节(春回大地)的喜庆以及为迎接春节的“采囤”和除夕的围炉、清明的踏青、端午的赛龙舟、重阳的登高和放风筝等习俗,都是为了适应四时变化的大搞卫生和健身益寿的活动;在节俗的特有饮食上,春节的鼠壳(白头翁)、元宵的汤圆(糯米)、清明的朴只果(厚朴籽)、端午的栀粽(栀子),使君子和谷精子、中秋的瓜果、重阳的插茱萸(吴茱萸)、冬至的甜丸(糯米)等食品,实际上是各种适应时令去秽祛病的药膳。这些都是历代先民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认识神秘的大自然,从而不断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意境,在春夏秋冬的自然推移中,以节庆的方式,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同时又借以从容自如地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韵味和自然的情致。通过节庆活动,既顺乎自然规律,又有益身心健康,这样的节俗,必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承传永远。
  3.潮汕岁时节俗是承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形式。由于时代的局限,潮汕岁时节俗从远古走来,而且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免存在一些愚昧落后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潮汕节俗中最为重要的意义和突出的特点,是值得承继和发扬的。如尊老爱幼(这是本文的要旨)、和谐对称、乐观自信、历史意识、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等等,都是潮汕岁时节俗中重要的道德资源。人们在年节中给长者拜年,对幼儿的祝愿,祭祀中对先祖的礼敬,节日宴席上对长者座次的优先考虑,端午对屈原的纪念,七夕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认同,出花园对儿童的独特教育方式,重阳的敬老活动等等,都属于节俗文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和承继。正是这些岁时节俗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其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孔不入而又为群众喜闻乐见,虔诚恪守的天然特点,润物细无声地渲染着浓郁的民族、地域的文化氛围,熏陶着人们的民族情感和道德心灵,使之成为人们承继、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形式之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岁时节俗中的传承,加以引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该象过去“极左”思潮的做法一样,一既予以禁绝。
  今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上,一位来自齐鲁大地的铮铮铁汉——田世国捐肾救母的壮举感动了整个神州。“感动中国”推委会对田世国的评语是:“孝顺、孝心、孝道是对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情感疏离的感召,小羊有跪母之意,乌鸦有反哺之思。捐肾救母,大亲、大情、大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我们不能完全说田世国是在中华传统节俗中承继了孝心,但田世国承继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则是肯定的。——试想想,如果一个人不予追宗认祖,在家庭不孝敬父母长辈,不亲和兄弟姐妹,那么这个人对周围的朋友、邻里以至所有的人能有友善、仁爱和真情吗?一个人在单位和社会不尊老敬贤,不爱幼扶弱,那这个人对同事、下级和世人能予以和合、帮助和扶持吗?我们在传承岁时节俗中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人们从中得到潜移默化,养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⑤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会有力地促成和谐社会,和谐潮汕的发展。

(作者单位:汕头市纪委)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暂无文章!
  •  
     

     

    揭阳市人民政府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办公室 2007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政府大院816室 邮编:522000 电话:0663-8768245

    网站策划/技术支持:揭阳市信息产业局